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医者仁心践初心,校地携手护健康 ——“医疗共富乡村行”实践队专访张玉柱医生谈乡村义诊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09      点击数量:

为深化校地合作,助力健康乡村建设,台州学院医学院“医疗共富乡村行”实践队赴山场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期间,医学院院长助理张玉柱带领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专家团队和实践队成员,为村民提供免费的健康检查与诊疗服务。实践队通过问卷调研、村卫生所走访及书记访谈,收集关于乡村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7月7日,实践队特邀张玉柱医生,围绕义诊实效提升、乡村医疗卫生需求等话题展开深度交流。

20E2B实践队走访台州市中心医院

实践队员采访张玉柱医生

直面挑战:让义诊从“走过场”到“解难题”

实践队员:张医生您好!作为多次参与义诊活动的医院医生,您认为当前下乡义诊面临的核心挑战是什么?

张玉柱:关键在于让义诊从“走过场”到“解难题”。义诊不是简单的量血压、测血糖,而是要像门诊一样系统解决问题。例如以“腹痛”为例,村民有时候无法清晰描述自身的症状,如果没有前期的检验报告作为判断凭证,医生难以在下乡的有限时间里判断出具体病症,也就无法满足村民前来义诊的需求。我们在山场村义诊中发现,携带病历本、报告前来的村民数量不多,其实村民更需要的是“精准医疗”。在之后的义诊中,我们可以注意“三个提前”:提前两周了解当地百姓的需求,协调专科医生;提前公示义诊专家信息,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提前放出专家号;同时提前指导村民携带检查报告,提升村民就医效率。

方言筑桥:下乡义诊中青年学子的特殊“医器”

实践队员:面对村民与医生的交流以方言为主的情况,医疗团队如何突破沟通壁垒?

张玉柱:面对语言不通的情况,学生实践队当中的“方言翻译官”必不可少!在这一次义诊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前来参加义诊的村民年龄相对都比较大,语言以当地的方言为主,很多医生听不明白,这个时候当地的学生能够发挥重要的翻译作用,结合专业知识背景的精准转译会直接影响诊断方向,有时候比听诊器还重要。作为服务地方的医学院,我们在之后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地域文化能力的培养。

张玉柱医生传授基层健康服务经验

校地协同:构建长效医疗帮扶机制

实践队员:从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医生的视角来看,您对我们学生之后服务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哪些建议?

张玉柱:经过此次义诊,同学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乡村、发现乡村人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和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难题,这对于大家的发展大有裨益。在调研中,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发挥科研意识,进一步进行探索,发现问题,积累真实数据,提出解决办法并及时形成实践调研报告,向学校、当地政府和医院进行反馈。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够扎实专业本领,开展实践探索,成为既懂医疗又懂社情的复合型人才。台州市中心医院是台州学院的附属医院,医院会协助学校以医疗健康为切入点持续开展公益实践,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乡村,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多专业力量。我目前在学院挂职,努力做好医学院与台州市中心医院的沟通桥梁作用。

人物简介:张玉柱,台州学院医学院院长助理,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外科(乳腺甲状腺外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市“500精英”特优人才,擅长乳腺癌早期发现、手术及综合治疗,主攻甲状腺癌的查和甲状腺肿瘤的外科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子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研究成果多次被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及临床肿瘤学会(CSCO)收录,第一或通讯发表SCI论文15篇。

文:毛梓羽、林珏君/图:汪澍/审核:林海斌、周敏/责任编辑:陶媛